兰州工业学院简介
兰州工业学院是甘肃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,是“国家‘十三五’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”实施高校、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、甘肃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。
学校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·艾黎于1942年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,1958年改建为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,1962年与煤炭、电力、轻工、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为甘肃省工业学校,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。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。2012年,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,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。78年来,学校由工而立、因工而兴、以工为荣,逐渐形成工字当头、突出应用、服务地方与行业的办学格局,共向社会输送8万余名毕业生。
学校现有兰州七里河校区、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,占地面积1784.18亩,建筑面积77.96万平方米,图书馆藏书87.03万册,电子书籍37万册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.376亿元。
学校加强师资建设,现有教职工742人,专任教师515人,副高级以上职称254人,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05人,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到49.32%和78.64%,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111人,占比21.55%,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、国家教学团队、国家级创业导师、省领军人才、省师德标兵等一批优秀人才。
学校注重内涵建设,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9998人,设有16个教学单位,3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文学、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。2012年以来,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、省级特色专业1个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、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1个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;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5项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56项、省级一流课程等18门。
学校重视学生技能训练,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。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、大学生“挑战杯”竞赛、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,取得可喜成绩。近三年,我校大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86项、省级奖励426项。
我校毕业生以“基础知识扎实、动手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、适应性好”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82.24%,在省属院校中位居前列。
学校重视科学研究,获各类课题立项471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;省部级科技项目68项。建有省厅级科技平台10个,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、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34项,取得专利、软件著作权387项。
学校坚持开放办学,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。与德国、乌克兰、瑞士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。积极开展在校生出国(境)交流、学习,加大骨干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开展培训力度,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。主动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加入“一带一路”高校战略联盟和中国-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,积极深化与联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。
学校秉承“开物成务、启智求真”的校训,大力弘扬“坚韧顽强、质朴无私、包容创新、和谐奋进”的办学精神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党建与思政工作、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。先后被教育部、中央文明委、团中央、中共甘肃省委等授予“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文明单位”、“省级文明单位标兵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2018年,成功创建首届省级文明校园。
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秉承“跟着工业干,围着企业转,质量求生存,转型促发展”的办学思路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服务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,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、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,培养高素质、重应用、善创新、强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。
(数据更新至2020年4月30日)